此文章來自於奇摩知識+ 如有不適請留言告知撤除

標題:

請大家告訴我種族與族群的差異性..謝謝

發問:

請盡可能詳細說一下或提供資料謝謝.. 請大家幫幫忙...........

最佳解答:

PART 1 黃色人種:也稱「蒙古人種」、「亞美人種」。包括東亞、北亞、中亞、北極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。體質特徵:膚色呈黃色或白色;發形直,髮色黑;眼色深;顴骨較高;面部扁平;內眥皺襞和門齒鏟形的出現率較高;體毛和鬍鬚稀疏。主要分佈於我國、朝鮮、日本、西伯利亞、中南半島、美洲和北極地區。其形成地區,在東亞和中亞的乾旱多雪地區和風沙較多的地帶。在四大人種中,人口最多,分佈最廣。 黑色人種:也稱「尼格羅人種」、「赤道人種」、「尼格羅—澳大利亞人種」。主要包括尼格羅人、尼格裡羅入、科薩入、澳大利亞人、維達人、尼格列多斯人和美拉尼西亞人等。體質特徵:膚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;發形為捲曲形或波形,髮色深黑;眼色黑褐;唇厚而凸或較厚;鼻寬扁或較寬;眼裂較大。主要分佈於非洲、大洋洲、印度南部、斯裡蘭卡、美拉尼西亞、加裡曼丹等地。其形成地區可能在非洲和南亞等處。 白色人種:也稱「歐羅巴」、「高加索」人種。包括大西洋-波羅的海、巴爾干-高加索、中歐、印度-地中海、白海-波羅的海等族群。體質特徵:膚色多呈淺淡;髮色多呈金黃,有的呈黑褐色;眼色碧藍或灰褐色;發形呈波狀或直狀;唇型薄;鼻狹而高;顴骨不高突;體毛和鬍鬚較發達。主要分佈於歐洲、北非及西、中、南亞等地。近幾百年來隨殖民主義的擴張,又逐漸分佈於美洲、南非和大洋洲等地區。其形成地區可能是在中亞、西南亞和地中海地區。 棕色人種: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區的原有居民群體。體質特徵:膚色棕黑或淺棕;發形為波狀、捲曲狀,也有直狀』髮色黑;眼色黑褐;唇型為厚唇或中等唇;眼裂較大;鼻較寬,鼻根由低到凹陷;體毛和鬍鬚發達,有的較弱。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美拉尼西亞、波利尼西亞、新幾內亞、斯裡蘭卡、印度南部等地。其形成地區,可能在大洋洲和東南亞地區。因激烈反對白人入侵,被白人魔鬼化為野蠻人,其中不少部族慘遭滅絕。 PART 2 1.古代社會以來的「我族中心主義」,對非本族人普遍存在偏見、輕視,貶抑的想法。 2.白種人自15世紀以來的發展,使其技術、社會、經濟超越其他國家之上,促成其對自我文化肯定的加強。 3.帝國主義征服各地,使種族岐視問題也因而日趨嚴重。 4.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後,各國為使國民透過他我認同的民族意識而凝聚,國家乃致力提倡自我中心的民族主義,對其他弱勢種族多家貶抑。 5.部分學者基於自我文化的優越感,開始提倡「種族論」,最早從18世紀法人布豐開始,否定其他種族的平等地位。 6.19世紀隨著語言學與達爾文進化論盛行,加速種族論的發展。 7.19~20世紀初,民族主義更走向狹義的民族定義,將民族與種族合而為一,對其他人群歧視更為加強。 8.近代以來種族問題因政治、經濟性移民頻繁而強化,低收入國家移民到發達國家後往往從事低收入的非技術性工作,在經濟不景氣時常成為首先被當地人攻擊的對象。 9.弱勢族群常因經濟地位不佳,導致低學歷、高犯罪率現象,給予他人歧視之藉口。 10.基督教本位主義的精神,使白種人常抱持指導、引領其他族群概念,久之也使其產生基督教文明的優越感。 PART 3 歷史上太多戰爭都是大規模的種族戰爭,如以色列人為佔領迦南地,大肆屠殺迦南人。清代為解決準部問題,將準部南女老幼屠殺殆盡。 PART 4 紐奧良風災的急救緩慢和歧視黑種人無關,基本原因是地方與中央權力區隔問題,這在美國已經引發關於中央與地方權限的討論。

其他解答:

A1種族-又稱人種 同一起源(祖先)、特徵、基因等稱為同「種族」如: 黃色人種:也稱蒙古人種、亞美人種。 黑色人種:也稱尼格羅人種、赤道人種、尼格羅—澳大利亞人種。 白色人種:也稱歐羅巴、高加索人種。 A2族群-也可稱為宗族、民族、部落 同語言、服飾、生活、習俗、同支部落稱為「族」如: 中國人:不詳述。 客家人:不詳述。 胡圖族:不詳述。 阿美族:不詳述。 附註: 歷史上太多戰爭都是大規模的種族戰爭,如: 二十世紀末最大的人類浩劫,十天內有八十萬的盧安達人民遭到屠殺 http://www2.tzuchi.org.tw/case/book-charity2/country/rwanda.htm

此文章來自於奇摩知識+ 如有不適請留言告知撤除

76D745343204CA76
arrow
arrow

    xll17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